机构编制评估可以客观评价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有助于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推动资源统筹使用和动态调整。实践来看,镇(街道)机构编制评估在理顺机构职能、优化编制保障、推动法定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为理顺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创造了有利契机。我们在评估中发现,基层“三整合”改革推进近3年来,伴随着人员力量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一办六局”整合设置的机构框架在工作实践检验中逐渐走向成熟,但在“大部门制”磨合过渡阶段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职能交叉、流程重叠、服务“盲区”等问题。借助评估这个契机,我们对各主要职能机构的职责进行了系统梳理,带动了各职能机构分管领导全面审视分管领域工作,提升了各职能机构工作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识,为推动各职能部门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机构改革后,镇(街道)的机构设置又有所变化,从“一办六局”变为“七办”,在新机构设置和人员调整的过程中,试点街道充分运用了评估方法和成果,依据两张职能清单和部门质效系数,对新的机构职能进行调整明确,对人员岗位进行分流重组,高质高效完成了改革任务。
二是为探索机构编制科学保障体系开拓了创新思路。长期以来,受限于机关干部工作质效难以量化这一因素,一个部门到底要用多少人、应该核多少编,一直是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难题。通过本轮评估,我们以“清单+系数”为抓手,对干部在部门工作中的贡献程度第一次有了较为具象、可量化的全面呈现,对部门用人是多还是少有了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还通过数学建模对板块用人总规模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测算,并依据测算模型对各板块的社会化用工员额进行了核定。可以说,为破解板块用人规模难题,提升机构编制整体性保障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完善了镇街编制员额动态管理机制,打好以数学建模为基础的科学核定编制和“清单+系数”为基础的动态调整编制的组合拳,做到用编先评估、增减有依据,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利用资源配置“杠杆”将机构编制资源进一步向改革发展最前沿、最吃劲部门倾斜,更好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机构编制资源的需求。
三是为牢固树立机构编制法定化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街道层面由于长期不负责具体的机构编制工作,许多干部对机构编制管理缺乏基本认识,遇到职能调整、承接临时性工作习惯于“向上”要人。评估既是一次对机构编制资源配备的全面审视,也是一次对基层干部机构编制法定化意识的教育培训,各职能机构工作人员在评估实践中对本部门工作饱满度情况有了切身认识,增强了“对内挖潜”“统筹用活机构编制资源”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固化试点工作成果,今年初,我们在总结区级机关及镇(街道)机构编制评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常州市钟楼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将机构编制评估与日常管理有机融合,着力发挥评估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促进作用,促进数据信息从抽象资料向决策依据转变,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