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以机构编制赋能创新为抓手,统筹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知识产权金融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知产”变“资产”,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51.7亿元,同比增长29.9%,惠及企业240家,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效能位居全省前列。
一、构建协同高效服务体系,激活“知产”价值内核。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统筹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建立完善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形成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科技等部门协作分工,银行、保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密切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助企专项工作机制,优化知识产权融资贴息政策,明确贴息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细则,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受益”的联动格局。二是优化协同联动机制。将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纳入全市质量发展和食药安全专班工作机制,明确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牵头抓总、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支持构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推动融资产品创新、科技部门负责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司法部门负责法律服务保障等职能边界,按照分工有序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助企服务提档升级,2024年按产业链需求分类举办银企对接会15场,覆盖新能源、半导体等重点领域企业328家,促进意向融资超20亿元,部门协作环节压缩85%,质押融资审批时限从14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
二、精准施策破解融资难题,拓宽“知产”转化路径。一是突出两大创新维度。强化机构编制部门在统筹综合考核中的职能作用,将知识产权核心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为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会同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入园惠企行动方案》,明确政策支持、服务标准和具体举措,创新构建“白名单”双向推送和风险分担机制,动态筛选高价值专利企业和优质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保险、专利执行险、专利商标申请补偿险等产品,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顾虑,实现融资需求智能撮合与风险精准画像双轮驱动。二是聚焦两个关键环节。围绕数据整合、服务融合开展数字政务服务改革,打造集企业信用、融资需求、银行产品、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政务信息平台,推动实现“线上申请—智能匹配—快速放款”。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评估创新,变第三方评估为银行内部免费评估,综合考虑科创盈利能力、科研水平及市场前景进行融资评估,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0万元。2024年,全市1000万元以下普惠性贷款占比达76.4%,惠及中小民营企业190余家,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融资效率显著提高。
三、打造优质金融创新生态,护航民企成长全程。一是深化专业人才赋能体系。在市场监管局设置人事效能科,探索开展部门岗位激励管理试点,将知识产权金融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内部绩效评估。创新编制供给模式,释放270名事业编制组建“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协同组织、人社部门引进知识产权等领域高层次人才,近两年充实5名专业人才至一线队伍。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专利特派员制度,遴选37名专家“一企一策”出具知识产权体检报告,为70家民营企业解决痛点问题180余个,相关经验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典型案例。二是拓展多维金融转化场景。构建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质押+保险+证券化”金融服务生态链,落地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险,成功发行全国县级市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2亿元);针对企业“出海”需求,创新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险,为12家外贸企业提供超1亿元海外纠纷风险保障;推动长三角区域首家知识产权工作站落地运行,同步建立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预检”机制,为企业扫除知识产权IPO障碍。通过一系列改革,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65%,企业融资惠及面及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