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按照坚持标准、注重公平、兼顾特色总体要求,坚持长线政策、长期调控和长效管理,按行业、分层级、逐部门渐进式推进事业单位布局优化,持续强化事业单位党的领导和公益职责履行,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机构职能体系和体制机制。
坚持核心引领,加强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一是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党建工作责任,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关系从属地管理调整为行业管理,科学核定学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领导职数,综合设置党政办公机构,明确各校校长办公室与党务办公室实行“一套班底、两块牌子”,配齐配强党务工作力量,加强党建与业务融合。二是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领导机制,全面完成党组织领导职数单独设置;选取妇幼保健院、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试点,制定事业单位章程,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明确党委、行政、职工代表大会等权利义务边界,积极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三是压实部门单位党委(党组)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完善班子管党建责任链条,明确机构编制部门不直接受理事业单位申请,由各党委(党组)统一部署抓好落实人事工作,即使人、财、事独立运转的事业单位,仍需上报主管部门单位,由党委(党组)研究同意后才受理申请。
坚持稳步推进,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一是选取教育、民政、退役等9个部门52家事业单位作为布局优化试点,对规模过小、功能萎缩单位通过撤销、挂牌等方式做减法,对职能相同、相近单位通过职能优化、整合重组等方式做加法,精干设置事业机构,如整合发改委2家“小散弱”事业单位,组建1个经济发展类事业机构;整合教育体育局4家支持保障类事业单位,组建1个综合服务保障事业单位等。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保障,在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整合军粮供应站和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等服务保障职能,组建统一的物资保障事业机构;在经济发展领域,通过增加编制核定、增核用编计划等多种方式,保障工信、商务、交通、政务服务等部门用编需求,充实招商引资、企业帮办、交通建设等领域工作力量。三是优化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等民生领域事业单位布局,结合服务人口和实际运行情况,综合考虑长期发展规划,撤并一批办学萎缩的乡村学校,加强城区新发展地块学校建设和学位供给,大力推动城乡师资交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调整一批运营效益不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独立运行调整为分院或门诊部,在区域医共体内实行托管机制,推动人事、财务、业务、药品等由区域医共体统筹管理。
坚持重点突破,强化事业单位公益职责。一是重塑农业农村事业单位职能体系,按照综合执法、农技服务、动物疫病、乡村振兴四大模块推动公益服务“多线并轨”,促进相似相近相连公益职能整合,创新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农技推广体系,着重培养本土化的农技人才,推动农技公益服务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二是建立文化旅游发展融合机制,设置旅游管理发展事业机构,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工作;整合相关单一场馆,组建文化艺术发展方面事业机构,全面打通场馆间业务、人才、资源、管理等要素流动,探索一个机构、多个场馆联合运营模式。三是分批次推进职能相对薄弱事业单位重建,进一步丰富公益职能内涵,如积极发挥工人文化机构阵地优势,增加职工就业创业、困难帮扶、依法维权、争议调解等服务职能;将检验检测机构打造成为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服务机构,从提供单一的检测服务扩展到提供风险监测预警、不合格产品召回处置、消费咨询解答等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