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紧紧围绕为基层减负与提升服务效能,坚持问题导向,以编制管理创新为突破口,从人员编制、工作机制、资源配置等维度精准发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释放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开辟新路径。
一是减“冗员之负”,提人员配置效率。针对乡镇服务人口萎缩、编制资源闲置问题,淮安区以实际服务人口为尺,精准量体裁衣,重新测算调整编制总量,核定全区基层卫生院人员总额,对富余编制进行统筹管理,从源头掐断“养闲人”的空间,从根本上杜绝基层卫生院人员无序膨胀乱象。积极探索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打造车桥、漕运、苏嘴、钦工、施河等五大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带动周边卫生院联动发展格局,按照每整合带动1个卫生院,从基层卫生编制总量中统筹增加10名编制的原则,将资源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倾斜,实现让优质资源辐射力与编制配置效能同步提升。开展多轮借用人员清理专项行动,解决区卫健系统借用人员多、编外人员规模大、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清理不规范的人员流动,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有效提高人员配置效率,将更多人力投入到医疗服务一线。
二是减“协调之负”,提医疗服务效能。积极构建“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打造“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格局,形成多方参与、信息赋能、一体发展的人才和资源共享模式,切实有效减少群众就医时间及经济成本。截至目前,共16名主治医师“点对点”下沉16家基层卫生院开展常态化诊疗。全面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印发《淮安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指导意见》《淮安区外请专家手术会诊费减免方案》等文件,最大限度将患者留在区内就医,较去年同期相比,外流住院患者增幅下降6.33%。通过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减少基层卫生院在处理复杂医疗需求、转诊协调等事务性工作上的时间与精力消耗,让基层能够专注于基础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效能。
三是减“僵化之负”,提资源利用效益。打破编制“一编定终身”的固化模式,探索从“固定用编”向“动态用编”转变,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医共体内部自主调配编制,加强编制统筹使用,向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岗位倾斜。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87名上级医院专家提供“精准式”帮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等方式为重点科室培养骨干医师,推动医疗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近两年公开招聘40余人,先后组织各医疗机构负责人35名赴外地观摩学习,选派业务骨干赴省内外进修专业知识,开展医务人员业务培训1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基层医疗注入新的活力。